各市、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为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百镇示范、少数民族乡建设工作,现将南宁市宾阳县、岑溪市南渡镇、凌云县逻楼镇、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等地的建设经验做法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学习借鉴,并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落实。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9年4月27日
南宁市宾阳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经验
多年来,南宁市宾阳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准确“把脉开方”,找准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城镇化建设的拉动作用,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呈现出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加快发展等新特点、新趋势。截至2018年底,宾阳县共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84994.43万元,提前完成新型城镇化示范县11个项目。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
积极修编《宾阳县县城、黎塘镇总体规划(2005-2025年)》,投资2000万元,完成中山公园片区、入城片区、城东新区二期片区、炮龙文化广场片区等9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编制宾阳县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宝水江湿地公园规划,以及县城给排水、环卫、燃气等8个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完成全县16个建制镇、1120个村庄规划编制,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
二、以功能配套为重点,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一)加快城市市政道路建设。为适应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城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完善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宾阳县共投入资金65678.32万元,开展高铁黎塘站站前广场道路(一期工程)建设,对县城昆仑路、临浦等7条道路进行“白改黑”改造;实施宾阳县东环路(美食街至黎塘转盘)改造扩建工程建设,新建县城城东新区城东大道、和宾路、文明路、宾莲路等7条道路已建成通车。打通美食街接东环路、建设路接西环路、风景路接西环路、金城路接财政路等4条“丁字”路建设,基本实现“四横五纵”交通网络框架。
(二)市政基础设施方面。投资1.8亿元开展公园绿化、街道绿化、空间绿化等园林绿化建设;累计投资8000万元完成“楼宇亮化”和主次干道路灯照明建设;建成城市供水(一期)项目,县城日供水达6万吨。基本完成城东新区二期新廖村改造项目共15栋1500套住房主体工程。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项目57个2658套,已分配入住2655套,入住率为99.89%,城市承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优化城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是2018年以来完成建设领域固定资产投资22.47亿元,其中完成房地产投资21.06亿元,同比增长78.02%,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1亿元。二是2018年以来完成建设领域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18.19亿元,同比增长18.73%。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碧桂园、彰泰学府、凤凰茗城、湖景华府、中央城等9个房地产项目,完成8.61亿元招商引资任务,同比增长20%。四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组织20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及农村工匠进行集中式培训,稳步提升全县农村建筑水准,提高广大农村工匠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完成1120个村庄规划编制,完成20个村公共照明试点建设,完成26000户农村改厕改厨任务。
四、以精细化为标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出台《宾阳县市政设施管理暂行办法》和《宾阳县城市综合管理暂行办法》,深入开展“畅通有序大行动”工作,投资400万元完成数字平台建设,及时清理违章占道经营摊点、车辆2000余起,查处工地乱象160起,暂扣泥头车30余辆;发挥土地卫星遥感技术拍摄优势,查处违法用地图斑88宗,拆除违法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加大安全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整改信息和诚信信息录入,为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祥和、稳定、安全的环境。
五、以整洁有序为目标,构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
逐步建立“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和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将垃圾集中清运至来宾市焚烧发电厂、华润红水河水泥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投资2.5亿余元,实施黎塘、大桥等7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目前已有5座成功通水运行,基本达到预期排污效果,有效改善了当地水体环境,治理当地水污染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岑溪市南渡镇百镇示范建设经验
岑溪市南渡镇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特色小城镇,打造桂东南副中心城市后花园”为发展目标,积极开展百镇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共完成过境道路改造、镇区旧街街道改造、邓公庙庙前景观改造、一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南渡义州古街改造、街道路灯建设、特色街区建设等7大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一、主要建设成效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升。镇区建成区面积由建设前的1.65平方公里扩大到1.96平方公里,增长率为18.79%;镇区常住人口由建设前的1.4723万人增长到1.9283万人,增长率为23.65%;全镇财政收入由建设前的2374.38万元增长到2809.08万元,增长率为18.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设前的22258元增长到24891元,增长率为11.83%。
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镇区道路铺装率由92%增长到100%,自来水供给率由98%增长到100%,绿地率由32%增长到35%,人均道路面积由6.568平方米增长到6.788平方米,路灯亮化率由93%增长到100%。新建镇区文化广场一个,完善综合文化站、篮球场、舞台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新建卫生厕所1座、公共停车场1个,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防灾减灾等设施齐全。
三是产业发展不断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由建设前的6.5544亿元增长到7.6791亿元,增长率为17.16%;旅游业和竹芒编织业两项主要产业投资总额由建设前的3100万元增长到5800万元,增长率为87.10%;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建设期间共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家,引进投资超千万以上项目2个。
四是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镇区特色改造,形成特色风格。完成“四所合一”机构改革,优化乡村规划建设审批流程,开展违法建设查处并取得成效。成立镇区综合整治大队,镇区内交通标志线清晰准确,各项指示牌规范有序。主要街道车辆停放有序,门面、摊位无占道经营。镇区内干净整洁,无垃圾堆放,无污水集留。镇区风貌管控有力,建立长效机制。
五是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建立镇级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机制,纳入常态化管理工作。率先举办村级大片区传统文化讲座,将文化传承落实到最基层。
六是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由建设前的86分提高到93分。全镇范围的各种矛盾纠纷逐年下降,近五年未出现进京赴邕越级上访的情况。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印发《岑溪市南渡镇创建广西百镇建设示范工程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住建、财政、发改、审计、监察、旅游、公路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百镇示范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百镇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南渡镇抽调专人成立工作推进小组,负责现场工作监督、协调、推进和解决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确保所有项目同时建设、互不影响,遇到问题能及时得到协调解决。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考虑南渡镇区的现状特点,精心规划设计,选用本地青砖、鹅卵石等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项目建设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寿文化、廉文化和孝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使工程建成后充满文化气息。推动义州古街保护改造,最大程度保留原建筑特色,建设担水渡古码头等景观节点,既保留古街原有特色,又展现古街新貌。
(三)整合资金,增强成效。义州古街改造工程整合了南渡镇区棚户区改造资金777万元,邓公庙前景观改造工程整合67.73万元文物修缮改造资金,一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合度园文化创意园64.73万元河堤石墙建设资金,南渡大桥桥头景观工程整合民间建设资金30万元。通过整合各种资金,形成投入合力。
(四)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南渡镇从解决群众思想,提高群众认识入手,集中人力、财力采取多种形式对百镇建设进行广泛深入宣传,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的支持。一是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制作宣传横幅标语,对百镇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反复宣传。二是在项目实施前召群众代表会、户主座谈会,并通过宣传政策,积极引导、凝心聚力,激发大家参与百镇建设的积极性,为百镇建设工程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听取群众意见,适当增加必要工程量,满足群众要求,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如邓公庙庙前景观改造工程新建了南渡镇文化广场,将多年的垃圾滩涂地变成镇区居民休闲场所;一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南渡大桥两头修建沿岸道路,大大改善了大桥两头的脏乱差现象;镇区旧街街道改造工程改造新建了镇区排污、排水沟,改善了镇区街道一下大雨就雨水浸街的现象。
(五)加大扶持,发展产业。一是用地指标得到县级倾斜,建设周期内南渡镇累计获得各类用地指标335.37亩。二是人才政策得到县级支持。建设周期内,南渡镇引进硕士学位以上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高学历人才3人,县级人事部门安排选调生3名。三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政策得到县级支持。建设周期内,南渡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占镇区常驻人口总量12.86%,并在镇区设立农创大学堂。
(六)完善机制,保持成效。一是南渡镇区范围新建片区垃圾处理中心,建立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二是建立镇级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机制,纳入常态化管理工作。三是建立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大队和建成项目后续养护机制,确保建成项目持续发挥效用。
凌云县逻楼镇百镇建设经验
2015年,凌云县逻楼镇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百镇建设示范工程。逻楼镇百镇建设工程,实施了过境大道改扩建、小巷道路硬化美化、文化广场改造、镇迎宾广场、新建燕登山公园、镇区特色民居塑造、停车场、市容综合整治等8个项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逻楼百镇建设项目的投入,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主要指标完成和提升情况。建成区面积由2014年的0.82平方公里增长到2016年的1.06平方千米,年均增长1.12%;镇区常住人口2014年末为0.86万人,2015年末为1.02万人,2016年末为1.21万人,年均增长1.8%;逻楼镇2014年财政收入为836万元,2015年财政收入为922万元,2016年财政收入为1016万元,年均增长10.23%;逻楼镇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892万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810万元,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825万元,年均增长10.33%。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及其增长情况。镇区建设有文化广场、燕登山公园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集镇基础服务功能基本完善,镇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繁荣,实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产业项目投资、招商引资等情况。
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逻楼镇特色农产品非常丰富,现20个行政村共种植有油茶3.5万亩,年总产值可达2000万元,人均收入488元;种植核桃1万亩,可于6年后产出;有可利用桑园8000亩,主要分布在烂村村,新洛村、林塘村、陇棍村、界福村、敏村村;种植牛心李5000亩,杉木1万亩,八角1万亩,橘红300亩,金银花80亩,三叶青50亩。发展特色养殖,石蛙养殖20000只,土鸡养殖5000羽,豚狸养殖3000只,豪猪养殖200头,山羊养殖7000只,黄牛1000头。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为了实现让镇区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除了县级出台扶持政策以外,示范镇也结合实际配套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电商,注册商标,引进公司,支持能人带动群众发展产业。2014至2016年期间引进规模以上的企业有:广西通程振凌物流有限公司、广西河池富钰石业有限公司、广西闽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上三家企业投资额均超过千万元。
(四)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情况。县级按照规定下放示范镇经济社会、规划建设管理、财税管理权限,规划建设管理权限下放并运行良好,财税管理权限下放并运行良好。县机构编制委员会联合逻楼镇完成了“四所合一”机构改革,落实了人员、编制和办公场所等,逻楼镇依托“四所合一”机构优化乡村规划建设审批流程。
(五)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情况。通过逻楼百镇集镇改造建设,集镇区范围内建设有文化广场、燕登山公园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逻楼镇组织召开了“凌云县特少数民族提升素质·助力脱贫”等活动,大力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了民族团结,有效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发展。
(六)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情况。通过逻楼百镇集镇改造建设,合理规划了集镇市场格局,规范了市场管理秩序,促进了城镇服务功能的提升,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
(七)其他改造建设成效情况。镇区范围内建设有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500吨;建设了垃圾中运站,并完善垃圾压缩及转运车辆等配套设施,日垃圾转运能力25吨,污水及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提升了镇区人居环境。结合地方文化,实施逻楼镇镇区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对镇区民居外墙进行特色风格规划设计,对250户沿街和镇区出入口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实施市容综合整治工程,做好绿化、亮化、环境治理等工作,打造镇区景观、铺设水电的管网等,改善了镇区整体风貌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凌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逻楼镇百镇示范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县财政、住建、发改、水利、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负责人和逻楼镇书记、镇长组成,负责逻楼镇百镇示范建设工程的宣传发动、资金的筹集、推进项目建设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逻楼镇百镇示范工程建设工作。
(二)科学规划引领。百镇规划设计,不搞强迫敕令式的拆旧建新,而是依照群众的经济接受能力和自愿原则,逐渐革新,规划部门组织编制规划,群众和村镇按照规划建设,依照新的规划去革新,依据本地村镇的实践状况,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脚踏实地开展规划建设。
(三)破解资金难题。把筹措建设资金放在突出位置,想方设法破解筹资难题,提出了“政府倡导、居民参与、单位企业帮扶”的合力推进计划,组织县直单位、群众捐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其他新建项目由各业主自行落实建设资金,想方设法破解筹资难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发挥整体效益。同时,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保障到位、使用合规。
(四)政策保障有力。认真研究和利用好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盯紧重点支持领域和项目,做好产业发展项目的策划、规划、立项、编制及申报工作。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各种途径争取项目、资金和配套政策,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县内外业主参与示范工程建设,鼓励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
(五)加强项目跟踪。后续管理上加强实时监控,及时解决问题。根据职责和分工强化工作责任,对逻楼镇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服务,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扎实推进建设工作。
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少数民族乡建设经验
2014年以来,乘着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东风,依托桂林市城镇化示范乡镇和草坪休闲旅游主题小镇建设,雁山区启动实施草坪回族乡少数民族乡创建工作,通过坚持高品位规划、大强度投资、精品化建设,在传承保护草坪古村落的基础上,转型求发展,以发展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发展,突出民居特色实施风貌改造,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高品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草坪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草坪回族乡先后获得桂林市第一批城镇化建设示范乡镇、“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乡”及第二批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单位等称号。
一、主要建设成效
(一)齐头并进推进项目建设。雁山区以少数民族乡项目为抓手,累计投入资金达1.6亿元,依法依规、保质保量实施约20个项目并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草坪回族乡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投入资金约3400万元先后完成迎宾大道、滨江路、镇区内街道总长约2.12公里道路改造,配套建设给水管网2.5公里,实施污水管网改造3公里、雨水管网改造2.2公里及电力管网改造3公里,并设置了交通标识,实现路面硬化率、路灯亮灯率达100%;投入资金约2000万元实施草坪老街风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191户,部分木结构房屋采取修旧如旧方式进行保护,总改造面积约53400平方米,古村落民居特色进一步彰显;投入资金20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解决了垃圾集中收集和定时清运。此外,融合乡庆广场及生态功能,实施草坪停车场改造两处共计3000余平方米,建设草坪史室,完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系统等。
(二)千方百计保障资金到位。草坪回族乡少数民族乡建设项目共有6项,计划总投资2070万元,主要来源为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财政投入、企业帮扶及地方自筹,其中争取自治区财政配套4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200万元,区级财政配套770万元,企业帮扶700万元。由于草坪回族乡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配套极不完善,可用财力非常有限。面对困难,通过市场运作积极筹措资金、破解资金难题。一是通过投融资方式筹措资金。依托棚户区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政策,融资3.08亿元,目前已使用1200万元;积极招商引资,与景域集团等投资企业洽谈合作协议,借力发展。二是积极包装项目,争取上级扶持项目资金9100万元,统筹用于草坪城镇化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三是区财政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草坪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改善等项目建设。
(三)挖掘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在少数民族乡建设中,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旅游休闲产业为基础,推进产城融合式发展。一是努力推进第三产业及旅游项目发展。开展了旅游秩序整顿,优化发展环境,对冠岩、草坪客栈集中区、云雾山庄等项目,实行跟踪服务,推进旅游项目建设。重塑旅游业态,制定草坪餐饮住宿联盟章程及会员管理制度,统一规范沿街招牌、木格窗样式,组织特色餐馆评选,完成老街所有餐饮、住宿业主专题培训,挖掘草坪特色小吃20多种,打造“草坪三宝”“草坪三珍”等纪念品、特产。2014年,草坪回族乡获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乡称号和第二批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单位,2015年,草坪回族乡实现旅游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0%,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是深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台《草坪回族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奖励扶助政策》,加大名优果树新品种的引进和扶持力度,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2015年,草坪回族乡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获得桂林市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目前正在申报争创自治区级示范区。
(四)建章立制促进长效管护。为强化长效管理,成立草坪休闲旅游主题小镇党工委、管委会和草坪东岸漓江小镇旅游投资公司,对草坪镇区实行景区化、市场化日常管理,规范漓江竹筏经营管理,镇区卫生、交通、旅游环境日趋良好。一是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严格落实城管执法、机动巡逻、分段管理等措施,采取定人定岗定时定路段,实现集镇管理全覆盖。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管护,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环卫、绿化设施定期进行维护。二是集中开展治“脏”。年均开展80余次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参加人数达3500多人次;加强集镇环卫队伍建设,充实保洁人员,完善管理制度,配备村卫生保洁员,签订清洁卫生责任状及“门前三包”责任状,确保街道和每个村的卫生有人管有人抓。三是严厉打击违法建筑。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打击和处罚力度,集中力量清理和整治已建成的违法建筑,几年来共立案查处违法建设34户,总面积10918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违章建筑的增长趋势。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留住乡愁,充分挖掘地方建筑文化特色。为传承草坪老街风格,特别遵循修旧整缮原则,通过选择性拆除部分建筑,整理出院落空间和街巷通道,保持街巷原有的尺度、稍显杂乱但丰富的立面,与周边山水融为水墨的天际线,辅之以桂北民居基调兼容岭南梧广风情,运用坡屋面、灰瓦小坡檐、青砖切片、青石墙裙、马头墙、木构装饰等建筑元素,精雕细琢进行立面改造。同时,为保护生态、传承历史,就地取材、依势造型,引安吉岩之水入池,将三棵百年古樟树环绕在水池中央形成“驿船”造型,结合绿地和景观水面,再现了“南亭驿”车水马龙、河埠商业繁荣的景观,将自然古老的街巷、水系与草坪的社会生活、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揉入其中,实现“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形成漓江东岸小镇的独特气质。
(二)抓住龙头,大力扶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发展规划建设纲要》中对草坪的定位是建设休闲旅游主题小镇,在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过程中,雁山区委、区政府突出草坪休闲旅游的主题,采取大手笔投入、大项目推进的方式,做好休闲旅游这篇大文章。几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推进碧草二级公路、漓东百里生态长廊碧草慢行绿道、草坪镇区道路改造提升、草坪老街风貌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对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饭馆、酒店经营户成立了草坪餐饮民宿联盟,评选出了草坪十大特色餐馆和特色饭菜,同时开展了“十里草坪·千年文墨——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发现雁山·桂林骑迹”中外旅游达人体验游系列旅游营销活动,打响草坪旅游品牌,到草坪滨江路喝茶聊天、去草坪漓江边骑行漫步成为了国内外游客感受漓江又一新方式。目前,草坪依托“一路(慢行系统)、一水(漓江)、一洞(冠岩)、一街(草坪老街)”,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草坪休闲旅游小镇建设,借助棚户区改造政策,全面提升镇区旅游环境,游客集散中心、公交场站、园林景观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正在加快推进,草坪客栈集中区、自驾车营地、休闲论坛永久会址等一大批特色旅游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三)加强管理,克服困难发扬敢打硬拼精神。为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时间节点要求,区项目组全体人员进驻草坪现场办公,把工作重心向一线倾斜,发扬“钉子”挤钻精神,“五加二”“白加黑”、满负荷、高效率,不分节假日开展工作。建立督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日督查、周通报制度和例会制度,组织部门、绩效部门参与督查考评。在施工建设中,严格落实招投标制度,坚持施工例会与现场督办相结合的办法,全力抢抓项目建设进度,严格标准确保施工质量。项目组管理人员深入每个施工现场、每间改造房屋,亲自核实、查验资料,掌握现场情况和施工进展,对照施工标准查找不足。定期召集各施工单位负责人、设计单位负责人和监理人员召开碰头研讨会,落实旧问题的解决情况,逐一分析当天发现的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为解决草坪老街风貌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隐患和工期延误等问题,多次协调邀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召开专题施工协调会,对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约谈,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通过细化整改任务,做到边施工,边整改、边落实、边见成效,使各项施工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保障了各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四)稳住基础,层层发动营造全民建设热潮。召开城乡风貌改造动员大会,各村进行层层发动,掀起打造特色名村工作的热潮。区乡干部深入群众家中搞宣传、做工作,召开群众意见征求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在风貌改造和改厨改厕过程中,多次上门与征收对象对接、沟通,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政策、讲要求,向风貌改造户宣传草坪建设前景,向被征收户算经济账,在对木结构旧房改建、马头墙改造、自拆自建、产权认定等问题,区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加以研究,形成书面答复意见,解除群众疑虑。通过政策宣传,积极引导,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自觉投身旅游小镇和特色名村建设中。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少数民族乡建设经验
里湖瑶族乡位于南丹县东北部,是河池市11个民族乡之一,居住着瑶、汉、壮、苗、水、侗、毛南、布依、仫佬等9个民族,其中白裤瑶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1%,素有“中国白裤瑶之乡”之美称。全乡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14年9077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15379万元,增长1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5500元增加到2016年的6636元。全乡国内旅游收入由2014年的312.7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350万元。2014年12月,里湖瑶族乡列入全区民族乡建设项目。
一、主要建设成效
一是集镇建设独具民族特色。2014年开始,南丹县委、县政府共筹集资金5500多万元对里湖瑶族乡开展集镇风貌改造工程,打造白裤瑶风情小镇。项目覆盖2.5平方公里(89户126栋房子1968人),涉及征地65.2亩,拆迁16处。建设内容包括,89户房屋立面改造、1.7公里大理石道路铺装、管线下地、绿化亮化、水景观建设、广场建设、停车场建设等工程。建设中将白裤瑶族特有的铜鼓、牛角、瑶王印、粮仓等特有民族元素融入建筑,彰显山地建筑特色。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原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里湖王尚屯荣获“中国生态文化村”和“河池最美乡村”称号,怀里村蛮降屯、八村巴哈屯被评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二是城镇规划得到不断完善。作为全市乡镇“四所合一”机构改革的示范点,里湖瑶族乡充分发挥“四所合一”工作人员团队的作用和力量,配合上级规划部门完成了里湖瑶族乡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12个行政村村庄的规划编制,以点带面促进实现县、乡、村规划编制的全覆盖。同时主动出击,针对全乡行政村所在地的村庄。进行监督把关,引导合理建设,有效杜绝了乱搭乱建现象的发生。
三是村屯面貌呈现焕然一新。在自治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大背景下,里湖瑶族乡认真结合民族乡建设工作一并开展。三年来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打响里湖瑶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屯屯通砂石路”目标,并开通多条城乡公交线路。所有行政村均建立标准化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与县人民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在文化教育上,全乡建有1所中学、12所小学,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里湖中心小学、怀里村小学设置传习场,开设铜鼓、陀螺、勤泽格拉等文化传承班,组建“民族风情表演队”,让白裤瑶的民风民俗得以延续。里湖瑶族乡的村镇建设效果明显,多次成为自治区、河池市召开城乡新貌新风现场会的参观点。里湖社区王尚屯,怀里村蛮降、化图、化桥屯,八雅村巴哈屯古村落古香古色,彰显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得到众多外来人员的亲睐和向往,并先后荣获“广西绿色村屯”称号。
四是乡村旅游效益初步显现。民族乡建设期间,县委、县政府将里湖列入全县“白裤瑶发展协调区”建设范围,大力开发白裤瑶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结合里湖实际,成功举办白裤瑶年街文化节活动及瑶年节活动,积极助推歌娅思谷王尚屯景区投入运营,在国庆节和白裤瑶族传统节庆瑶年节期间日接待游客数量达万人。2017年5月,为彻底解决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住房问题,投入资金3.65亿元推动“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旅游开发项目,共安置1227户6489人。今后2年将投入资金5亿元,结合白裤瑶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婚恋文化、歌谣文化、葬礼文化和狩猎文化,按照国家5A级景区高标准,打造全国旅游经济跨省合作的典范、全国旅游扶贫的典范、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典范、全国民俗文化保护的典范、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典范。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争取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批准实施后,县级领导定期和不定期率领县直有关部门深入项目工地进行现场办公,形成多部门工作合力。在里湖乡风貌改造实施过程中,县委书记、县长深入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三班主要领导每天赴现场指挥协调,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有力推动了民族乡建设各项工作的实施。
二是紧盯独特资源的利用开发。里湖瑶族乡作为中国白裤瑶的聚居地,在民族乡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紧紧围绕白裤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特色认真挖掘、整理资源,推陈出新,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同时结合当前实施的乡村风貌提升工程,通过“旅游+扶贫” “公司+基地+农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整体打包开发,以里湖片区的里湖白裤瑶特色风情小镇、歌娅之谷及王尚“千家瑶寨·万户瑶乡”异地搬迁项目为核心,融入白裤瑶民俗文化为主要元素来整体设计,打造城关-里湖-荔波小七孔半小时跨省旅游示范带,创建“世界白裤瑶民俗风情园区”。项目的建成将形成南丹与荔波旅游合作开发区,提质里湖瑶族乡少数民族乡建设品牌,带动近万名白裤瑶同胞通过旅游产业实现脱贫。
三是注重广大群众的支持配合。要尽快推进项目建设,让人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成果,离不开里湖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此,在开展民族乡建设各项工作时,乡干部深入群众家中,面对面“零距离”沟通,大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及时获得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并支持配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